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农资供销网
政策法规
新闻资讯
消费指南
农资知识
农网导航
农资技术
市场信息
管理机构
生产厂家
三农专题
流通企业
科教单位
媒体单位
服务单位
贴身宝贝
供求信息
农资店铺
招商招标
生活用品
致富项目
书刊音像
会展服务
专家服务
人才服务
推广服务
策划服务
行业报告
农资博客
农资论坛
三农内参
供求信息
种子市场
种苗市场
农药植保
兽药市场
农膜市场
农机农具
饲料饲草
种植器材
养殖器材
化肥市场
打假维权
名人之窗 综合资讯 特色产品 特色乡村 商贸合作 连锁加盟 名企之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农民心声
鼓起钱袋子 今年怎么干——来自田野的农民心声
时间:2017-05-02 11:14:55来源:河南日报作者:

  丁酉之春,万物萌动,生机勃勃。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亿万农民带来春天的喜悦:今年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今年我省三农工作的中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岁稔年丰、富裕安康,是每个农民的期盼。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他们也正思索今年的新打算,谋划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来吧,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田间地头,一起倾听农民朋友春天的心声。

  兰考种植大户邵影洲

  树莓种到丝路上

360截图20170502093815386.jpg

  邵影洲是兰考县谷营镇齐场村人,2012年他开始种植树莓。如今流转周边5个行政村的近2000亩土地,全部种植树莓。

  “树莓营养价值高,树莓饮料在大城市非常流行,咱的树莓果不用发愁销路。”邵影洲说。他成立了九洲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附近农户土地,每年租金是每亩1000斤麦子,这比农民自己种地的纯收益还高。村民除了租地收入外,不出去务工的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齐场村是个大村,4000多口人。齐场村的王利,50多岁,常年在合作社干活,每天工钱150元。

  “一年下来,咋说也得挣四五万块钱。”邵影洲说,像王利这样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有30多人,经常来帮忙的有七八十人。

  7月下旬进入盛果期,一直持续到9月底。盛果期采摘高峰一天需要五六百人。快手每天能摘100多斤,慢手也能摘六七十斤,一斤1元钱。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一个夏天至少能挣四五千块钱。

  树莓娇贵,不销售出去就得抓紧冷藏起来。合作社原来建的冷库只有600多立方米,去年底邵影洲又投资近50万元建起一座新冷库,有1500多立方米,目前就剩下安装压缩机了。

  邵影洲今年盘算着建起自己的树莓庄园,自己酿酒,生产树莓饮料,把树莓往深处加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树莓果现在市场价是5块钱,但三斤树莓发酵后就能做成一斤酒,每斤酒至少能卖四五百元,高档树莓酒甚至上千元,利润相当可观。“中央提倡供给侧改革,我们这就是供给侧改革,一深加工,树莓价值成倍往上翻。另外,将来的树莓酒一定得有自己的品牌!”邵影洲说,目前正在选厂址。

  工厂一旦建起来,现有的树莓鲜果肯定不够用。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去年邵影洲又在新疆流转土地千余亩,全部种了树莓苗,为未来深加工打好原料基础。

  “今年开春后,天一暖和,肯定满地都是绿莹莹的树莓苗。”在寒风中,邵影洲畅想着几千里之外的田野,充满了希望。

  新密合作社理事长郑观坡

  核桃加工味更香

  新年新打算,鸡年抓机遇。郑州丰益生态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新密市白寨镇,春节过后,合作社理事长郑观坡收到了一个通知,要在新密市的一个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这是市里对我发展核桃种植的肯定,更坚定了我今后要通过特色种植鼓起村民腰包的信心。”2月5日,郑观坡对记者说。

  黑峪沟村地处白寨镇西北部,距离镇区偏远,全村5000多口人,大部分都在家务农,缺水问题让种地只能靠天收,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作为农家子弟的郑观坡,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外出闯荡,摸爬滚打中,他积累了些资金,也练就了勇于创新的本领。2014年,村“两委”换届,带着全村老少爷们的信任和重托,郑观坡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要改变黑峪沟现状,必须通过创新创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新道路。”郑观坡上任后,经过多方考察、多次论证,立足黑峪沟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选准了丰源、辽丰两个品种,开始大面积种植核桃。

  2015年,是新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年,市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郑观坡带领群众抢抓扶持政策,扩大种植面积,完善提高种植、修剪、堤灌设施水平,形成规模种植面积400亩,散户1000亩。

  去年,全省开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四优四化”,其中有发展优质林果。郑观坡敏锐感觉到,要扩大核桃种植规模,搞深加工来增收。在他带领下,黑峪沟注册成立郑州丰益生态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栽种核桃树1900亩6500万棵。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这是郑观坡发展核桃种植的思路。为了让核桃种植销售利益最大化,延伸核桃的价值链,去年他又带领村民成立郑州润力星实业有限公司,探索以核桃加工生产包装为主要产品经营新模式,并可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近200人。

  “今年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将超过2200亩,预期收入6500万元,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新年展望,郑观坡信心满满。

  新安农村电商王万松

  网上多卖“香饽饽”

  有人说,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从这个角度看新安县五头镇独树村的农民王万松,可谓十分贴切。

  春节临近,独树村周边的年集热闹起来,大家都在忙着买年货。王万松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的网上年货店生意红火,短短20多天时间,已经做了600多单生意。

  独树村盛产樱桃。2012年,因为310国道改建工程开工,村里的部分樱桃树需要“让路”。王万松想,与其把樱桃树砍掉,不如加以利用。于是,他在村里承包了200亩地,从农户手中购买了1000余棵樱桃树移栽到田里,建成了采摘园。次年,他与美团网合作,在网上销售观光、采摘门票,游客纷至沓来,他利用网络淘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新安县的一次免费培训让他走上了电商之路,并成立了农民合作社。中州农商网上,有了他的产品;刚刚开设的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新安馆”里,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去年,光樱桃我就卖了300多万元。”王万松说,“啥东西只要上了网,就一下子走到了全世界消费者面前。有了网络我们的赏花游、采摘游,都能成为网络上的‘香饽饽’。”

  一次参加婚礼,王万松再度看到商机:五头镇是洛阳周边远近有名的“厨师之乡”,村里群众办喜事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搭火做饭,红薯粉条、笨鸡蛋等原生态的食品做出来,让人回味无穷——他由此悟到了新的主攻方向:将农村的土特产做成礼包,上网销售,让更多城里人尝到农村的老味道。

  设计包装、商谈货源、装修网店、考察物流……进入腊月,王万松在“中华特色馆新安馆”的网上年货店生意渐渐火了起来。20多天时间内,他准备的大礼包卖得“见了底”。

  “脑子一转,黄金万两。我理解的新型农民就得眼界新、头脑新,永远紧追新形势。”王万松说。

  他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让落后地区的资源变成商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王万松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线,将辣椒、柿饼、杂粮等新安土特产也进行包装,通过电商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帮助更多群众增收。

  尉氏养殖大户潘书志

  休闲农业风光好

  “天作被,地当床,养鸭棚里娶新娘”是尉氏县马庙村年轻人的创业“宣言”,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蛋鸭养殖基地,“领头雁”就是马庙村村民潘书志。

  正月初八那天,潘书志又买了5万只鸭苗回来。2015年,潘书志与大马乡创业青年合办了养殖基地,去年出栏量10多万只,他主要负责技术。其实,不仅是养鸭,在乡亲们眼里,养鹅、养鱼,潘书志也都有一套,经常找他取经,见面都叫他“潘老师”。

  众人眼中的潘老师不过初中文化,却是十里八乡的“偶像”,他的敢想敢干爱学习是出了名的。1984年,老潘就率先承包贾鲁河滩闲置的170多亩鱼塘,当年就赚了4万元左右,被邀请作为养殖万元户代表去各地传授经验。

  “要想干成什么,自己首先得是内行。”这是老潘的经验之谈。1997年,老潘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动物营养学,那年他已经42岁。回来后,老潘探索出一种令人称奇的新型养殖模式——鸭鱼混养。“鸭粪转化成的浮游生物可是鱼的好食物,亩产六七百斤的鱼塘有了鸭子就不用投饲料了,省不少钱呢。”老潘很是得意,鸭鱼双丰收,收入节节高。

  让老潘骄傲的不止于此,在他的带动下,高峰时期,全村80%的人都在养鸭子,存栏量有1000万只。现在,以马庙村为核心,鸭产业已辐射了周围五六公里,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饲料、兽药、蛋产品加工、老鸭运输,哪个环节都有人干。”老潘说,仅马庙村的咸鸭蛋、松花蛋等蛋产品加工企业就有10余家,他们的蛋产品销售北到黑龙江,南到浙江、云南,畅销全国各地。

  老潘的家庭农场刚成立不久,在去湖南、湖北、连云港等地考察后,62岁的他今年又瞄准了休闲农业园,规划了稻田养虾、鱼鸭混养、林果采摘等项目。老潘说,初步先搞1000亩,技术不是问题,资金缺口太大,眼下正在跑贷款。“这只是试验田,搞好了别说1000亩,1万亩、10万亩都有可能。”老潘踌躇满志。

  淅川返乡创业农民吕志波

  养好孔雀富一方

  刚过立春,淅川县上集镇皇冠蓝孔雀合作社里已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孔雀园里天天爆满,每天的游客都在3000人以上。”说话的是吕志波,孔雀园的老板,一身朴素的装扮,正蹲在孔雀养殖舍边记录孔雀生长情况。

  今年39岁的吕志波出生于淅川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5岁辍学,外出打工,干过零工,当过司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车到云南,见到了吉祥美丽的孔雀,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时,淅川县委、县政府正在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对回归创业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吕志波想着,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何不自己回家开个孔雀园呢?

  说干就干,吕志波东挪西凑地攒了8万元资金,买回了20只孔雀种苗,在自家楼顶养起来了。

  孔雀来淅,水土不服,养起来颇不容易。屡经波折后,吕志波把家中的孔雀园搬到了山上,让这些精灵有了舒适的生长环境,孔雀也从最初的20只繁衍到300只左右,开启了孔雀致富的大门。

  出身农家,吕志波深知农民土里刨食的艰辛。2012年,已经精通养殖技术的吕志波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带领群众致富。

  在上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吕志波投入500万元,成立皇冠蓝孔雀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竹园村300亩荒坡地,把他的蓝孔雀与养殖基地搬到了这里,养殖孔雀1万只。随后,吕志波又利用孔雀粪发展了300亩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橘子、桃、杏等有机水果基地,搞起了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采摘等项目,基地规模越来越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带动了竹园村3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春节期间,吕志波又有了新打算。“今年,我准备再建一条民俗小吃街,让村民们都来这里做生意!”他还计划租下临近基地的几百亩荒山,扩大规模,打造集旅游观光、孔雀观赏、果树采摘、孔雀食品加工、餐饮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化示范园,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滑县脱贫户杜豪刚

  做响品牌奔小康

  “人勤穷不长,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正是找对了脱贫路子,加上政府的帮助,我才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2月6日,在滑县瓦岗乡马庄村,32岁的杜豪刚如是说。

  因为孩子小,夫妻俩都不能外出打工,加上母亲患有重病,花费巨大,年青的杜豪刚2014年成了贫困户。他说:“当时被评为贫困户,我感到很丢人。躺着等救济就是等死,自己正是年轻力壮、干事创业的年龄,得想法脱贫致富呀。”

  种地不挣钱,外出打工也出不去,能干啥?杜豪刚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多农民家庭都买了机动三轮车。为了遮风挡雨,当地农民都跑到县城去安装油布车篷。而做车篷技术含量也不高。因此,2015年杜豪刚借款20多万元,在村庄旁建了一个车篷厂,焊接铝合金车架和裁剪油布。因为是贫困户创业,县扶贫部门还给了5万元小额贷款,支持他创业。

  厂子一创办,生意就找上门来。他做的车架和油布物美价廉,附近农民都开着三轮车到厂里安装车篷。杜豪刚说:“人多车多的时候都排着队,当时的场面很壮观。因此,虽然很累,但心中很高兴,庆幸自己选对了产业。”

  结果,建厂当年,杜豪刚就脱贫了。但他的胃口也大了,不仅要牢牢地占有当地市场,还要让自己的车架和车篷走出去,开发外部市场。如今,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杜豪刚的企业生产的车架和车篷远销到湖南、贵州等地。

  产品销售好,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大规模。忙的时候,他的企业能雇20个工人。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3万元呢。

  回顾自己的经历,杜豪刚说:“谁愿意躺在穷窝里过穷日子呀,哪个贫困户的内心深处没有脱贫致富的念想?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新的一年开始了,面对未来,杜豪刚也是自信满满。他说:“这个市场潜力大。未来将做大企业,做响品牌,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他也希望能靠自己有限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家乡父老到自己的企业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表  情:

  •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工信部中国劳动保障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中国农业部中国工商总局中国一件事三农电商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计委中国乡村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