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农资供销网
政策法规
新闻资讯
消费指南
农资知识
农网导航
农资技术
市场信息
管理机构
生产厂家
三农专题
流通企业
科教单位
媒体单位
服务单位
贴身宝贝
供求信息
农资店铺
招商招标
生活用品
致富项目
书刊音像
会展服务
专家服务
人才服务
推广服务
策划服务
行业报告
农资博客
农资论坛
三农内参
供求信息
种子市场
种苗市场
农药植保
兽药市场
农膜市场
农机农具
饲料饲草
种植器材
养殖器材
化肥市场
打假维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举报投诉
“舌尖上的谣言” 看打
时间:2017-06-29 15:36:45来源:中国消费网作者:

1.jpg

  中国消费者报讯 (记者 孟刚) 6月29日至7月13日,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即将开启,今年的主题是“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全国各地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科普宣传、食品安全大讲堂、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仅给食品行业带来了恶劣影响,也令消费者感到恐慌。为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有关部门对制谣传谣行为零容忍,出重拳予以打击。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不断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识别网络谣言的能力,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造谣者留下可乘之机。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例如“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塑化剂面条”“西瓜打针”等,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导致很多人产生焦虑情绪。即使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对这类传言进行辟谣,但仍然年年喊打,年年有。相关专家表示,公众在认识上的鸿沟,是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制谣传谣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从源头遏制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现状:

  食品安全话题成制谣重灾区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却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传播载体的网络谣言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安全话题,更成为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网络谣言中,有45%的内容涉及到了食品安全,与其他内容相比,位居榜首。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的真相,甚至煽风点火、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信息,以牟取不正当利益,导致部分消费者误信谣言,引起恐慌。部分网络谣言被疯狂转发,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今年2月,几条短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炸开了锅。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撕扯,继而用火烧,称该品牌的紫菜很难扯断,点燃后还有刺鼻味道。视频的制作者由此得出结论,称某品牌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劝诫网友“别吃了”。对此,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专家阮光锋表示,“塑料紫菜”是今年以来负面影响较大的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之一,对公众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福建、天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公安机关已抓获靠拍摄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的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在另一起制谣传谣的案件中,山东青岛的王某(女,61岁)、黄某(女,65岁)因编造并发布有关“棉花肉松”的视频,受到了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旧闻翻炒的谣言也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类谣言的造谣者多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删除,进而误导公众。

  知微传播分析平台和中山大学针对1000多条网络谣言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有九成以上的谣言内容围绕着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和健康养生。另据互联网的监测数据,80%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有的甚至从2007年就在网络上传播。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6个“面孔”,即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

  分析:

  认识鸿沟是传谣主因

  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何以泛滥?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张宏业介绍,在网络上传播食品安全谣言的人,一部分是为博取眼球、赚取热度,置科学常识和实际情况于不顾,偷换概念、歪曲事实,也有极个别人以牟取不法利益为目的,利用网络谣言抹黑食品生产企业。例如制造传播“塑料紫菜”网络谣言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表示,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后来起了贪念,想找企业勒索高额赔偿,最终企业迫于压力,不得已向其转账了5.3万元。

  专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成本与前些年相比有所降低;而与之相对应的辟谣成本却水涨船高,对于那些带有恶意攻击性的谣言,涉事企业往往采取“快速解决”“息事宁人”的态度,即满足造谣者提出的要求,但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助长了造谣者的气焰。

  阮光锋告诉 记者 ,一些谣言的发布者已是团队化运作,他们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曾有人向他透露,拥有1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谣言的价格是150元—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获得0.5元的收入。

  新浪网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运营经理杨宏伟表示,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年年有,今年格外多。以往的网络谣言多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体现,今年多以视频形式传播,加大了普通网民的识别难度。这些网络谣言对很多消费者形成了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后续效应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且一旦出现类似事件,还会再次成为传播热点。

  此外,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安全焦虑也是网络谣言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近年来,人们对问题食品的警惕性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神经,网络上一旦出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传言,人们的担忧心理及敏感神经马上就会被触动,谣言也会迅速发酵,进而扰乱消费者的判断,损害行业发展。”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

  阮光锋认为,导致食品安全网络谣言难以禁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网络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以及信息知识“爆炸式”增长所造成的公众在认识上的鸿沟,是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谣言时难以甄别真伪,所以本着保护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虽对谣言的内容存在疑问,但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甚至在自己的社交圈里转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播网络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策:

  加大惩罚力度

  有关专家表示,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建议,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扩散,一方面要依托与专业科普信息网站或机构的合作,及时剖析揭露各类流行谣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让流言蜚语止于透明公开。“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现已做到周周抽检、周周公开。”颜江瑛说,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此类信息的公开力度,增加重点信息展示强度,强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网络上的食品谣言多、传播快,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建议,现有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散布者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达不到震慑和制裁作用,应当加大惩罚力度。

  此外,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提升消费者的媒介素养也是遏制网络食品谣言传播的关键一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建议,食品制造企业在加强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对危机公关的应对能力,并肩负起普及推广食品安全科学的社会责任。让知识科学“跑”在谣言之前,这样才能变“被动挨打”为“主动防御”。

  专家呼吁消费者,警惕网络中的不实消息,关注权威机构的发布信息,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指出,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应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

  “辟谣力度越大,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用足够的速度和精准度去辟谣,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

  编者按 6月29日至7月13日,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即将开启,今年的主题是“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全国各地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科普宣传、食品安全大讲堂、食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仅给食品行业带来了恶劣影响,也令消费者感到恐慌。为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有关部门对制谣传谣行为零容忍,出重拳予以打击。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不断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识别网络谣言的能力,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造谣者留下可乘之机。

  中国消费者报讯(记者 孟刚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例如“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塑化剂面条”“西瓜打针”等,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导致很多人产生焦虑情绪。即使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对这类传言进行辟谣,但仍然年年喊打,年年有。相关专家表示,公众在认识上的鸿沟,是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制谣传谣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从源头遏制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表  情:

  •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工信部中国劳动保障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中国农业部中国工商总局中国一件事三农电商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计委中国乡村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