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农资供销网
政策法规
新闻资讯
消费指南
农资知识
农网导航
农资技术
市场信息
管理机构
生产厂家
三农专题
流通企业
科教单位
媒体单位
服务单位
贴身宝贝
供求信息
农资店铺
招商招标
生活用品
致富项目
书刊音像
会展服务
专家服务
人才服务
推广服务
策划服务
行业报告
农资博客
农资论坛
三农内参
供求信息
种子市场
种苗市场
农药植保
兽药市场
农膜市场
农机农具
饲料饲草
种植器材
养殖器材
化肥市场
打假维权
名人之窗 综合资讯 特色产品 特色乡村 商贸合作 连锁加盟 名企之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工作研究
家庭农场收入不能低于在外打工
时间:2015-06-09 00:00:00来源:三农网作者:

  5月3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家庭农场规模的均衡点是,让种粮的农民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不低于外头打工,甚至不低于本市的城镇居民收入。

  以下为部分实录:

  这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突出的压力,也可以这么说,到了现在中国的农业又一次走到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我们把握好各方面的条件。

  中国农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从我们分析,我想,农业成本问题,长远当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不断上升,也意味着突破天花板,中国农业成本上涨,对我们国家阶段是不可避免,经济快速上涨,人们的收入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背景下人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到进入新世纪2010前后这个趋势比较非常明显。最重要农产品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购价,这几个价格上涨,我们成本上涨非常快。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开放粮食市场,国务院规定了在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情况下,对粮食农产品主产区,之后到现在应该是第12年,价格一直保持着,但是水平并没有非常大的提高。200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钱是6毛钱,到现在2014年大家看到小麦最低收购价1块1毛8,大概这些价格上涨了60%多,三分之二。2004年的稻谷收购价,早先7毛钱一斤,去年的价格1块3毛5,2014年中晚稻是7毛2。粳稻2004年7毛5,去年是1块5毛5。从这点价格来看,籼稻上涨91%-92%,粳稻价格大概100%。这还不是十二年来的价格,2004年制定最低保护价,最初4年价格没有变化,真正的提价是2008年开始。我刚才讲到的小麦价格增长的三分之二左右,稻谷的价格增长了100%左右,这个变化在2008年到2014年,使得整个价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的变化讲最低收购价,慢慢最低收购价不断的提高,实际变成现在中国市场上最高收购价。变成最高收购价导致了两个结果,一定程度上政府成为粮食收购唯一的机构,导致收进来的粮食基本在国家,都放在仓库。所以这几年为什么不同地区,在市场上加工企业经常说不赚钱,收购价格超过加工企业和经销商承受的。

  第二个就是从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明显,现在农产品价格超过国际市场,所以导致国际市场进孔量迅速的增长。去年年底各类粮食产品进口都增加,去年进口量突破1亿吨。真正的用国际口径来讲粮食倒反而是相对有限的,我们去年进口的三大谷物,大米占的比较多,小米和玉米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并不高。加上进口的大豆不到8000万吨,还有2000多万,其中500多万大麦,500多万高粱,500多万玉米,这些合在一起。这些产品为什么不进口,过去我们进口大麦,现在实际上500多万大麦进口有一半已经进入饲料,高粱我们酿造需要的,没有用国际国际高粱,基本的国际高粱进了饲料。你们看到这四个新产品,进口量的迅速扩大,表明了市场主体拿他来替代玉米的消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

  玉米在最开始实行最低价政策,玉米和大豆当时都在没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到2007年玉米的产销出现问题,市场价格出现下跌,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2007年第一次玉米的零售收购价。那么那一年临时收购价多少钱?平均就是7毛,黑龙江6毛9,辽宁7毛1,这个价格倒去年变成平均1块1毛2,从7毛钱2007年开始到2014年也是七年时间,差不多涨了60%,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的也明显高于国际。这些产品越来越多被国际市场取取代,这个到目前来看有所缓和,今年国家公布的三大谷物粮食收购价,小米和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在去年,农民也觉得他可以接受,生产资料在下降,全球能源价格下降,目前农民对这个价格还是接受。

  2015年价格没上涨,我们现在面对很严峻的问题,产出来能销出来,你自己的供给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人家也未免答应,人家要抢市场。刚才讲到三个同时增长,国际上一部分低价格粮食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把一部分高价的中国粮食产品引进了仓库,这个局面短期,长期持续下去不行。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中国农业上面临非常突出尖锐的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办法。

  中央从前年开始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大家都知道去年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的目标价格,实际上就是在试图改变目前这样一个状况。从2013年春天经过一年的经验,2014年在新疆推出了这个目标价格改革,成效显着。在新疆,我们2013年底的时候国家对新疆临时收购价格,保证农民的利益,每吨价格是20400。实际上国内市场考虑到进口的因素,转算市场的价格。13500长期这么弄,国内不愿用国内的棉花。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去年针对棉花的改革在新疆采取进行目标价格,目标价格实际上公布的一个预期价。去年公布的19800,比前年的价格每吨降低了600块钱。这个价格比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要高得多,你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的棉花,如果低于这个目标价格,中间的价差由政府补上。实际上我刚才讲到真正农民能销出去的价格,19800,每吨6000,有这个变化,这个目标价格主要是在新疆实行,内地的棉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花不享受这个政策。你和市场价差多少经过这反调整,新疆的棉花,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概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今年的面积和去年相比,大概下降了7%到8%。但是内地减幅都在45%左右,农民知道在这个地方种棉花不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效是明显的。里头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国家怎么确定每户农民卖多少粮,我怎么和目标价格补给你,这也是非常重要。去年一年新疆自治区和中央为棉花目标价格做出重大的调整,国内的棉花维持在这样的水平是没有出路,但是农民的利益也是不能不考虑。

  还有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实行的大豆的目标价,大豆过去也不纳入,从2008年开始由于考虑到农民,从2008开始国家制定大豆的,那一年的价格定的1块8毛5,到2013年,临时收购价在座你们都知道,2300,今年的东北和内蒙古东北区,大豆价格国家考虑是2块4一斤,比前年又提高了,每吨是4800。在座很多都知道现在进口大豆完税的价格大概不到3500,我们从农民收购的4800,收过来怎么办?也是很大的问题,这项改革增加了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也在积极的实行,情况比棉花复杂得多。棉花大家知道大家种的皮棉,做扎花厂出来有标准价,多少钱一包,每个扎花厂收多少棉,出了多少皮棉。大豆就不一样,多少企业,多少中间都可以,所以农民搞不清楚,你到底卖什么,国家也搞不清楚你卖了多少。

  但是总的一条大家看到,从前年实验,在进一步,实际上是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能够使得市场价格为农民的生产发挥更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是非常重要。而且有一点大家也看到,最近财政部农业部,要从对农民直接补贴资料的价格综合补贴,拿出20%,直接补到每家每户农民生产资料的价格。总价拿出20%,拿出20%干什么,支持那些新型农业主体。而且这些20%,财政部和农业部文件特别强调,最好不要直接把钱分摊给农民,拿这个钱作为杠杆,作为贷款的担保。我想这些都是在面对我们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想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会上也包括政府,包括研究机构,也包括各类企业也都在认真研究,当然见仁见智,我听的比较多的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中国生产粮食主要农产品价格既然这么贵,为什么要生产,这样的生产给农民大量的补贴才这样生产,因此能不能大幅度的减少对农民的补贴,大幅度的降低国内的生产,更多的去进口。这是一种意见。补贴大概是多少钱呢?这个口径非常复杂,好像还没有一个部门把它讲全,我们现在所知对农民的四项直接补贴,四项合在一起大概1700元,我们财政部的补贴办法主要是按照农民现有基本农田数量,15.6亿亩一亩地100,其粮种补贴大概是260亿元,还有1000出一点是农业价格为主的,我刚才讲农业生产价格补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补贴,比如说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对畜牧业,猪牛也还有些奖励,还有一个库存不断的增长,放在库里的粮食销不出去有费用。起多大的作用,现在进1亿吨,据我们了解的正常情况,大概三大谷物的出口,每年的国际贸易高的也没有超过2800万吨,我们现在进7140万吨,70%的出口大豆中国买过来,这个帐得好好算,进了之后,会不会对粮价产生影响,进一步进口导致全球粮价飙升,都要综合考虑。从一定意义上讲,从我们过去强调粮食必须自给自足,现在到进口量超过1亿吨,我们自己的粮食产60700亿吨,我们差不多国内的粮食六分之一来自国际生产。大概都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要大幅度降低成本,怎么降低?不少同志都认为,最重要的出路就是做农业的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大家看了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新大陆地区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像美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我们看看农场经营规模,真正生产粮豆1800亿亩,我们种现实不现实,中国还有这么多农民,让他们离开土地,干什么?这两个主张,确实都是针对了当前我们面临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价格水平没有竞争力,第二个就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

  无论增加进口在经济上,还是扩大规模确实能降低成本,主意都是对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但是必须考虑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解决都面对最现实的问题,农民怎么办?这么多农民上哪里去,还能干什么,他们将来的生计怎么解决,必须结合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在和国际交流中,很多经济学家农业学家谈到,对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政策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如果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竞争都不去竞争,竞争不过别搞,农业的复杂性,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复杂性,你的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到你所拥有的两亿农民,他们的生存生计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产业的,引出的社会问题可能更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迫切。不是用一两个办法就可以把复杂的东西解决好。

  比如关于农产品的竞争力的问题,坦率说420个国家和地区哪个国家有新大陆国家的农业资源禀赋,因此世界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杠杆之后,我们国家考虑如何保护农业,保护过头,上算不上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帐,你可以算进行结构调整,这方面需要多大的成本,我们得把这块算进去。这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进行PPP的谈判,其中美国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就关系到美国让日本开发农产品市场,他敢吗?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大米关税之高,这两年他平均关税率都在770%以上,你说他放开大米进口,整个农业可能就成灾,我们了解美国人没有人他真开放,就让他开放22.5万吨大米进入到日本市场,这22.5万吨还在谈,我说我们这么轻易把关税放开,把关税配额制度放开,敞开不让他进。

  最近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能增加农民来自经营效率的这种收入,而不是主要靠补贴,也有这样的先例。我们现在农民的转移在工业化城镇化,农民转移到底到什么程度?不考虑这个问题,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每年国家统计总局公布的常住人口的,每年提高一百分点,每年有1500万人,增加到新的城镇人口中间,去年城镇率达到54.77%。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户籍城镇化才只有37%-38%,目前统计的我们54.77这个城镇化率有1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和居住人口不对称。18个百分点,因此在我们国家有一个2.6的流动人口,这个流动人口有1亿7000万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差不多将近2000万农民家庭,你可以算帐,超过2亿来自农民的劳动力或农业人口,到现在多少人融入社会,和市民享受当地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没有多少。对于每一个刚才讲到2500多万农业人口在城里什么没得到,他的没法拔出来,他不敢扔下他的房,于是这给我们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规模经营带来很多问题。中国农民确实是非常关切,他们在他们实际情况下,努力推进产业。一方面我看到这些情况,可能我从事农业有自己的看法。

  最近报纸,去年很多媒体,很多专家非常鼓励是工商资本下乡到农村资本,很多工商企业去了,但是今年我看到报道更多反映我们工商资本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地拿下来,不知道咋种,跟那些西装革履谈起来,农民干的事我干不了,把地拿过来谁种?总经理会种地,公司白领会种地,都不会种,于是佣农民来种,他自己种地是他的,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越是刮风下雨越往地跑,现在知道地租给你,是你的不是我的,我凭什么给你做。所以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我说句实在话,解决对农业劳动力劳动的监督和劳动的计量问题,这个问题绝对是诺贝尔奖。没有人解决得了对农业的监督和计量的问题。但问题是他不行,这样说并不是说工商资本企业老板在农业中就没有作为,问题是你别去想种那个地,你帮农民销售,帮着农产品加工地帮农民干干不了的事,你大有可为,这样的成功率非常多,如果自己不会种地,那你种地是种不好,即使到2万亩家庭农场到美洲到澳大利亚去看也是自己种,中国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寻求新的出路,农民就把土地流转给别人种。农业部统计去年底我们扭转的土地超过4亿,从这个角度去讲,大概要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量的30%以上。那你去算一下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我算过,大概是这个数量,跟转移出来的数量差不多,发生流转的农民家庭大概在6000万以上,有的全部转移,有的转移一部分。

  这里的流转大体上有三种努力,一种是亲朋好友,我出去打工,我把地交给你,对扩大规模的效益有一定作用。第二种有些公司企业去了,认为我来种地,农民都能种我种不了,上万亩圈下来也有,圈下来,不搞非粮作物,如果不搞非农经营,很难赚得到钱,你去了转了一圈赔了一部分钱,真正在那儿坚持在土地上经营的公司企业数量越来越少。第三种是农民自己,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这种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农民独创的经营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地多的地方有地多的办法,地少的地方有地少的办法。我在黑龙江当过十年书记,在那儿种了十年地,我知道总体中国人少地多的地方,现在去看,黑龙江种水稻的收入不低。五常大部分,采取现代化机械化的办法统一经营,大概一亩水稻一年的纯收益在1100块钱,这个收益相当高,让农户自己种种不出来。黑龙江非水稻的地区,到齐齐哈尔的克山县搞到2400多农户把土地流转,总的土地总量5400多亩,但是真正在那儿种地是合作社加上雇佣的农业机械手种5万多亩,5万多亩年终每亩地给农民的分红在800块钱。一年一季在东北这样的地方,一亩800块钱,一户人家17、18、20亩地,不用种一年一万六七,看那个地方农业生产的工具理念操作方式,我敢说一句,包括全世界也没有,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是地多的,地少的地方同样,比如我是上海人,上海多少地,但是他的家庭农场也搞的红红火火,最早上海2007年在上海松江,大多数农民劳动力转移了,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到3%,不到4%,于是土地要流转,村组织乡镇组织想着办法土地集中,交给愿意种地能种好地的农民,有很复杂评选过程,一定要选出你能种好,才可以种。

  家庭农场的规模我觉得也很有意思,2007年开始搞,平均每家农场的规模137、138亩这么一个规模,搞了七年,我去年去看,规模没扩大反而缩小,去年平均规模是117亩,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跟农民谈,跟乡镇领导谈,非常有道理。你看在松江这样的地方,如果种地不一定种粮食,这个地一年两季,一年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两季的纯收入在800块钱左右,你可以算,将近120亩的地,正常情况两人种这点9万6,纯粹种粮的家庭农场平均夫妻两个人收入11万,11万是什么概念?11万一个劳动力的收入,大概50多岁的老两口,11块钱一个人5万5,因为住在家里菜自己都解决,你去看一下上海统计年鉴,城镇居民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万5,也就是说两个人种地可以收到7万,城镇两个人工作年收入9万,农民这就比城里不差,于是很多农民就开始考虑,我干嘛出去打工,我打工又要背井离乡,又要遭人白眼,家人管不上,我为什么打工,我不如回来种地。有竞争,规模就扩大不了,再缩小,收入下去没人干。实际找到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什么,就是让种粮的农民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不低于外头打工,甚至不低于本市的城镇居民收入。

  这个过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前年去日本,日本在推进人地计划。日本面对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现在还有200来万农民,问题每次见到日本的官员说,麻烦,为什么?他现在被称为农民的这些人,人均年龄超过67岁,还有几年干头,他要青年农民去种地,最基本得让他的收入不低,有一个目标非常明确,让未来的农民种地在平原地区种水稻,怎么定出20公顷。这个农民种了20公顷的稻田,他的年收入达到600日元,就是日本家庭平均收入,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了,600万合我们30万块钱,所以上海松江农民和基层干部考虑问题和日本想的差不多,到这个水平行了,因为中国人太多,地太少。我调查,为什么扩大不了,他们都各讲各的道理,农民讲的最好,主任你不想,你要有一千亩地,租给一个人让他一年收入100万,还是100亩地,建成10个家庭农场,让每个家庭农场收入都达到10万,这个问题已经超过经济领域,深深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中国的规模经营非常有特点,你要去想新大陆国家,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我估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因为把农民大规模的减少,跟美国说起来,我说美国现在200万的农民,他耕地比我们多,我们什么时候跟他一样少呢?于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的规模经营要有自己的经济道路,这特殊的方式和道路,我讲了农民创造的入股的合作社出去托管,其中隐藏的一个含义,不要人多地少,采取一定的经营方式,可以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这一点是做得到。讲黑龙江农民种水稻很赚钱,因为他地多,我到黑龙江看到,他们号称1万6千亩地,稻田这么多不容易,不弄平水上不来。弄这么平拿什么办法?当时世界银行的行长,他去看过,他就很奇怪,这么大的稻田,怎么弄平,这块地1万6千亩,我们买了美国机器的,他觉得很奇怪,激光平地,激光平地是搞飞机场,中国农民好用,用上就好了,1万6千亩,30多户农民,一户农民在这里头将近都是400、500亩,就是20、30万块钱,他什么先进机器不能用,都能用。5万5千的农场,我跑到美国澳大利亚,我还没看过有这么大,5万5千亩地,但是我们那儿有,所以他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器都能用。

  松江这个农场,100来亩地怎么办?松江人有松江的办法,他也用世界上最好的农业机器,40户农民,这其中有7户农民农业机械水平想到高,就这7户农民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那些农民不用买,我给你服务,这7个农户实际作业5000亩,现在麦收马上开始,麦收季节大家都看到的,一共组织50万,其中有30万要跨区作业,最大的跨区作业,我们冬小麦最早是河南省的南阳,麦收最晚就是黑龙江8月底。那边5月底,那边8月底才收,通过严密的组织方式,把黑龙江的粮食收割机通过火车运到南阳,你说这个农机效益多高,服务多少没有农机的农民,你买他干嘛,几亩地怎么现代化,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弥补了我们经营模式不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表  情:

  •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工信部中国劳动保障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中国农业部中国工商总局中国一件事三农电商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计委中国乡村网更多>>